分节阅读 295(2 / 2)
因为最近的公务特别繁忙,徐平没有回家休息,带着几个家不在京城的官员依然在编修所里忙碌,整理高成端送来的历代三司条例。
太阳升到半空,徐平让众人休息一下,喝会茶再接着干活。
春天不知不觉就来了,暖洋洋的阳光让整个世界都有一种萌动。身上的厚衣服还没有脱下来,被阳光晒得热热的,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王拱辰跟王彬两人开着玩笑,不知说什么,还怕别人听见,偷偷挤到角落里。
正在这时,一个三司属下的小军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见到徐平,叉手行礼:“副――副使,外面出大事了”
徐平把手里的茶杯放下,向那小军官摆了摆手:“慌张什么说吧,出了什么事”
小军官使劲咽了一口唾沫,才道:“外面汴河大道上,我们三司的数百公吏聚在一起,说是朝廷要裁减员额,他们无法养家了。”
“什么”徐平一下竟然没明白过来,“几百公吏,怎么聚到一起的他们聚到一起干什么有什么事为什么不到三司衙门来说”
小军官犹豫了一直道:“他们哪里敢到衙门里来皇城的门就进不来,有皇城司和殿前司的人在那里守着呢再说,我们衙门里也有不少兵士。”
“什么意思难道他们要造反”
徐平这才有点明白,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这些公吏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京城天子脚下,数十万禁军,几百个公吏难道还想翻天不成
“副使误会了,他们不是要造反,是要讨个说法。”
徐平一愣,看着报信的小军官道:“他们讨什么说法要讨说法不也是该找我和寇省主吗跑到汴河边上干什么”
小军官苦笑着摇头:“虽然那些都是我们三司的公吏,事情却与我们三司无关。”
“你喝口茶慢慢说,怎么越说我越糊涂了呢。”
徐平吩咐旁边的杂吏,给小军官端了一杯茶来。
小军官喝了口茶,平复了一下心情,才道:“副使,是这样的。前些日子韩御史提议裁汰三司冗吏,不是已经报中书同意了吗。这事情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组织起来的,今天就有数百人聚到一起,说是要找两位宰相和韩御史讨个说法。”
听到这里,徐平目瞪口呆。
这些三司公吏,这是要游行示威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不对,在这个年代应该叫聚众闹事,虽然这与后世的游行示威没有任何区别。
去找宰相和御史中丞讨说法,这些公吏的胆子也太肥了吧。徐平是真的有些被吓住了,实在想不到这个年代的公吏还有这种组织能力。
此时州桥附近,聚集的三司公吏已经有三五百人,全都穿着公服,群情激愤。州桥上面站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正在高声鼓动。因为御史台提出裁汰三司吏员而引起的动乱,已经不可避免。耐人寻味的是,周围一个开封府的差吏都没有。
备注:此事历史上时间稍后,被冲击的御史中丞是杜衍,书中略有改动。
第135章 打探消息
一直在一边倾听的刘沆这时走上前来,向徐平拱手道:“副使,此事可否容许我去打探一番了解了那些人的底细,再作定夺。”
徐平犹豫了一下,点点头:“好吧,你一切小心,不要出了意外。从衙门里多带些厢军同去,以策万全。聚众闹事的人没人约束,不定就会做出什么事来。”
“明白,副使放心,我自有主张。”
刘沆点头,把那个小军官叫过来,仔细问了汴河边的情况。
问清楚,刘沆才命唤五十名厢军过来,又吩咐编修所的军将,去把三司衙门里今日当值的公吏叫一二十人到编修所,听候安排。
徐平只是冷眼看着,没有阻止,也没有说话。现在刘沆接了韩综的盐铁判官,兵案正在他的管下,外面游行的那些公吏名籍也都在他那里。
厢军和当值公吏到来,刘沆让公吏把衣服换下来,然后安排到几间空房里让兵士看守住,没有他的命令,这些人不能擅自离开。
徐平心里很清楚刘沆要干什么,有前世的经验,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这种套路。发生了这种群体事件,首要的当然是去了解清楚具体的情况,什么人组织,为了什么事情,光听喊口号很容易被带到沟里去,甚至被人当刀使。
若是在前世,还讲究个倾听群众呼声,热情接待把每个人的想法都了解清楚。但那有个前提,当政者是真地想解决问题的。
否则的话,哪里用得着那么麻烦直接派人混进去,把为首者和盲从者的大致情况了解清楚。如果闹事的人真地齐心,那就或收买或打击先解决掉为首者,剩下的人群龙无首便就任杀任剐。如果只是一小摄人煽动起来的,那就更加简单,直接把煽动的那些人处理掉,快刀斩乱麻,事情迅速就能平息下去。
知道归知道,徐平自己没有打算那样去做。
首先当官有当官的规矩,这个年代的官员很忌讳用心术,尤其是派人刺探隐私很容易被人在官场上孤立。宋太宗的猜忌心极重,重用三司吏员出身的赵赞和郑昌嗣,专门刺探中书和枢密院的隐私,朝中内外对两人恨得牙痒痒。而两人依仗得到太宗的信任,愈发横行无肆,最后引起众怒,被宋太宗扔出来做替罪羊,一起在贬官路上被赐死。
徐平不想靠着这种手段升官,更加不想莫名其妙地这样倒霉。
再一个徐平对这个年代的官和吏的态度很复杂,态度摇摆不定,行事便就犹豫不决。
公吏的俸禄微薄,哪怕是收入比较高的中央各个衙门的公吏,合法收入也仅仅能够勉强糊口,在京城生活比较困难。
但实际上几个油水多的衙门,比如三班院流内铨,审刑院和三司等衙门,小吏们的生活相当滋润,甚至比馆阁任职的很多进士高第都富裕得多。这当然没有什么诀窍,简单一句话就是无人不贪,说没有一个干净的可能有点绝对,但也大致相差不远。
自从太宗时候封死了公吏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