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2(2 / 2)
旁边的曹副乡长听得是一头雾水,他们又是先生又是小孩的,这唱的哪门子的暗话呀
“那你知道他们家在哪里吧我们要去他家的邻居釆访情况,麻烦你带一下路,可以吗”记者也知道彭书记没有说慌,隔着两里多远的小孩子的情况,他确实可能不知情,不过他的邻居就肯定知道了。于是他就问道。
有车子就是快,两里多路没用到五分钟就到了。沈丹青家里离乡政府反而更近,只相隔了不到三百米。
一栋普通的三弄红砖二层小楼,是当地常见的楼房款式,平平无奇。记者们根本不相信这里就是一个亿万富翁的家,不过想到他们家早就搬到惠州去了,也就心下释疑了。
到了这里,随便逮个人就可以问了。相信他们都了解情况。刚好有一个人背着一把锄头好像是刚从地里回来,记者就迎上去对那人说道:“同志你好请问你认识沈丹青吗”
那人没有急着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看了旁边的彭书记一眼,看他没有打眼色才回答道:“认识,他家就是这里。”
“那你一定知道他小时候的事吧能告诉我们一些情况吗比如他有哪些出众的地方。”记者又问道。
“他小时候就是个傻大个,有个外号叫大傻,出众的地方就是他生的个子高大,比同龄的人要高大的多。”那人不经思索就回答道。
“你仔细想想,没有别的出众的地方了吗”记者急了,他要了解的可不是沈丹青的缺点,这让他怎么写稿啊于是又问道。
“嗯出众的地方对了,他胃口特别好,吃得特别多,所以长了这么大个子。”那人想了想又回答道。
第148章:大气
“同志,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想了解的是他比别人更聪明的地方。”记者同志着急了,再次提醒道。
那人想了一想,最后无奈的摇头说道:“没了,我实在找不出来了。”
记者没法再问了,于是就再找了几位其它不同年龄段的邻居问,得到的结果如出一撤。实在没办法,他们最后决定到沈丹青读过书的学校去了解情况,他们心想或许能得到好的评价。
学校离沈丹青家里也只有两三里远,开着车没几分钟就到了。大村学校是小学和中学一体的学校,倒省得他们来回奔走了。
他们随便找到一位老师就自报名号道:“老师你好我们是湖兰日報社的记者,想向你打听一个人的情况可以吗”
“记者同志,你们好你们有什么问的就尽管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那位老师很客气地说道。
“请问你认识沈老师吗”记者首先问道。
“认识,一个性格很随和的人,不过他早几年前就离职了,我听人说,是他儿媳妇接他们俩口子去惠州定居了。”老师随口就回答了他的问题,显然对沈老师很熟悉。
“谢谢但我今天想要了解的是他的儿子沈丹青。你还记得吗”记者继续问道。
“记得,沈老师离职的时候,我还觉得纳闷呢他儿子小时候很傻的,又生得牛高马大,大家就都叫他大傻。哪成想他去了广东,居然有出息了,连他爸妈都接去享福了。真是出乎人意料啊”老师讲着讲着就感叹起来。
“老师,你知道有谁教过他的书吗”记者又问。
“我就教过他书,不然怎么会记得他。”老师回道。
“那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吗”记者满怀希望地问道,他希望能得到一个不一样的情况。
“差得一沓糊涂,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倒数一、二名。小时候,沈老师没少打他,但是时间久了,见他还是原粑粑,就对他失望了,不再管他的成绩了,各任课老师也一样。就这样,他混了个初中就掇学了。他实在不是那块读书的料。”老师讲得很祥细,可是却不是记者同志想要的情况,这些情况他无法上報。于是又诱导似的问老师道:“他有些别的优点吗”记者特意将“优”字念得重一点,以提醒老师。
“优点的话也有,就是从不欺负弱小的同学,孝敬父母。上课也只是发呆,从不干挠老师上课。”老师努力的想,才想出几个勉强算优点的例子。
记者同志终于得到了一丝有用的信息,他知道再问也没有什么效果了,就客气地对老师感谢道:“谢谢你老师。”随后就告辞离开学校了,在车上他就与同事商量道:“还要釆访吗好像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缺点倒是一大堆。”
“依我看,不要釆访了,跟他熟悉的人都釆访过了,再问别人也没什么用了。”其中一位同事讲了他的看法。
“嗯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有靠笔杆子润色了。”领头的记者也认同地说道。他所说的笔杆子润色是文雅的说法,通俗地讲,就是造假。
“嗳也是奇了怪了,他就是一傻子,是怎么赚得这么大身家的。我真搞不懂了。”随后领头的记者又感慨道。
“可能就是这么一股傻劲,所以他公司的产品质量做得特别好。我听说他的公司所做的产品全部出口了,有的还是国际名牌。”那个记者回答道。
“也只能是这个原因了,不然解释不通。”领头的记者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