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81(2 / 2)
夏鸿升顿时瞪大了眼睛,商家这
“诸子百家,商家”夏鸿升惊问道。
乐台笑着点了点头:“不错,正是商家之传人。原来其先祖亦避祸于琼州。鬼前辈知晓某之来意,又听某说了书院兼容并包之原则后,便欣然愿随某至于长安亲眼一看。而两家同样避祸琼州,到如今本已成为世交,于是又差人通传,便一同来了。”
哎哟,夏鸿升觉得自己心跳加速了些许,这莫不是老天爷都在帮着本公子
诸子百家,其诸子者,乃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之代表人物,奉为先贤。而百家者,则为不同之学术流派之总称。盖因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著作,故曰百家。然其后之隋书经籍志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者,实有上千家之多。
但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而归纳而言成为正式的学派的,却仅有一十二家。
未成学派,并不代表其学术思想、理念就不好,反而有时候是因为太过超前,又或是同当时主流之价值观不相符合,故而为人所疏远,未能成其流派。
这商家便是其中之一。
商家名不见经传,亦未能形成流派,同自周朝开始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则有分不开的关系。古人对工商的态度有过数度戏剧性的转变。远古的中国人似乎并不轻商。早在殷商时期,人们是乐于和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制造业的。
周朝的建国者们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 时认为,殷商之亡就是因为民众热衷工商而荒芜了农业,造成民心浮躁,国基不稳,因此,转而推行鄙视工商的重农政策。在周制中,工商业者的地位变得非常低贱,“百工”常与于奴隶并列。
然而在先秦时期,因为天下纷乱,“礼乐崩坏”的缘故,商业和商人,及至于手工业者,却曾有过一段极短时间的蓬勃时期。
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划分,是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管仲。他主张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是为“四民分业”。这种专业化的商品经济模式,两汉以来都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及指导原则。
“四民分业”表面上看是对殷周古制的继承,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根本性的不同是,把“工商”与“士农”并列,同视为“国之石民”。所以管仲在对士农工商阶级划分之初,并没有优劣贵贱之分的。
六韬文韬六守之中亦有云: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管仲自己,便是商家轻重之术的集大成者。
然开创商家之学术者,乃名计然。故商家亦名计然家。
这个计然可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精通商略经济之学,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后人尊称为“商圣”的越大夫范蠡,尊计然为师。计然于是乃授范蠡七计。范蠡用这七计辅佐越王勾践,只用其五而灭吴。
计然是中国的第一个商业理论家,因其将商家轻重之术化为理论,故而商家之策,亦曰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其特点一是要根据生产规律来决定经营方式,强调重视储备,即“知斗则修备。”二是要求根据市场供应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三是要求国家用调节供求的经济办法来控制 物价,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幅度之内,做到对产销双方有利。四是要求注意商品的质量,以“务完物”。五是要求注意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这几条“计然之策”,就算是放在后世里,也是十分具有正确性和积极意义的。
要兴商,要管商,首先得有人要懂商。
凭夏鸿升那些经济学常识,只怕不够。可若是能将之融合,共同深研,足以形成一套初步的商业理论了。
“好好”夏鸿升顿时喜不自胜:“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未完待续。
第876章 兼容并包
花了好半天,鬼朝宗才平复下来,夏鸿升却再不提请他们出世,留下在泾阳书院的事情,而是领着他们出来了房间,说道:“不觉已是正午饭时了,实不相瞒,在下今早着急同几位见面,却是空腹而来。现下早已是饥肠辘辘。其一同去用过午膳,再作详谈,若何”
众人客随主便,自然点头答应。
夏鸿升带着几人出来,往食堂过去。正是学子们该要中午散学的时候,学子们才刚刚出教室里面出来。
虽是到处散落的学子,可因为装束相同,看上去便不显得杂乱无章,反倒是整整齐齐,更加规整有序了。
走出几步,就远远看见李泰和李恪,还有另一学子一齐走着。
三人往前再走,却被李泰三人看见了。
三人连忙跑了过来,到了跟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却听李恪说道:“学生拜见山长,拜见几位前辈”
夏鸿升摆了摆手,问道:“无妨,何事”
“回禀山长,之前学生上了山长的课程之后,依据所学原理,想要模仿山长在课上做的实验。不过,中间却不知道哪一步出了差错,总是失败。所以想要请山长看看,为学生指点一二。”李恪对夏鸿升说道。
不错,装得挺像。
夏鸿升停罢点了点头,说道:“好,不过今日却不行了。明日吧,明日午后,你且在实验室中等着。”
“多谢山长”李恪有行了一礼,大喜道。
夏鸿升笑了笑,摆了摆手,说道:“不懂就问,这是好习惯。快去用饭罢对了,今日上午尔等上了甚子课程”
“回山长的话,学生前两节学的是乐先生所授之墨辩之法,后两节学的是于先生讲解的尚书。”李恪立刻回答道。
夏鸿升又看向了李泰,于是李泰也行了一礼,答道:“回禀山长,学生上午所学的,乃是刘先生所授之计算,同顾先生所授之地理。”
夏鸿升点点头,又看向了另外那个学子。那学子也连忙行礼,答道:“学生上午学的是颜先生所授之儒经,并同盖先生所授之春秋三传。”
“好。”夏鸿升点了点头:“尔等须记得每日用功,方不负诸位先生辛苦所教。去吧,快去吃饭。”
三人又行了礼,然后告退了去。
回过头来,又对三人解释道:“呵呵,泾阳书院推崇求知之心。学子若有甚不解之处,可随时随地求教于先生。无论哪位先生,只要能解,便理当为之解答。若不能解,当与学子及其他先生一同讨论商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