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7(2 / 2)
然后组织上,模仿天主教,然后依照大唐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设立各个道区,每个道区都有道观。这是最基本得组织,基本上以一个乡为单位,如果人口稠密,以里单位。
再上去是总道区,数个道区组成总道区,基本这就对应县了。再上去是教州,数个教州,形成总教州。
然后,基本组成呢,道区有道士和道童主持。总道区有法师,负责一个总道区。负责道州得是威仪师,这是地方上比较有权利,直接管理得行政人员。再往上的就是律师。
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律师,基本上这些都唐六典中的规定。道士修行有三号,就是以上三种。律师和基督教的总主教相同,没有直接干涉地方教务得能力,只有督察之职。
这和唐初,刚设立道得本意一样。本来唐初有十个道,这些道的安察使、黜陟使,还是御史台派出得巡察使,都是监察地方之用。玄宗加了很多职务,在安史之后地方节度使权利大增,逐渐变成了一个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
基本上,这是地方组成。如果道教传播到国外,总教州再往上会有律师团,定期开会,讨论超越教州得问题,。李忱这是打算,如果道教可以传播得很远,这就道教的地方总成。
在大唐本土,最高等级的是真人,领导一各道廷,对应得是教宗。其下有若干炼师,这是对应枢机主教。如果教宗相当于皇帝,那这炼师就是大臣了。不过,在大唐,真人想要替皇帝加冕什么,那就别想了。
基督教是,教宗死后,由枢机主教推选下一任人选。大唐当然别想,炼师可以推荐几个真人得人选,可是还是得由皇帝钦选。如果皇帝不满意,可以一直换。
然后呢,会成立道教学校,类似于天主教设立得教会学校。不过只有长安、洛阳几个大地方,会成立专门的,以培养道士为主得学校,其他学校,就是一般得学校而已。
不过也会传授一些基本的道教观念,所以需要一本统一的道教典籍,不然要是学生学出来,之后又接触到其他观念,难免会弄混了,也会给有心人可趁之机。
总的来说,建立学校,算是一种潜移默化吧。这些道士以为李忱非常想要振兴道教,要从娃娃抓起。却不知道,李忱主要是希望推广全民教育,让有钱得道观去办,地方得负担可以减轻一点。
另外是希望,靠道教来维系一个庞大得帝国。那些天主教国家,不要看打来打去,可是彼此间好歹有些藕断丝连,李忱希望,将来这种朴素得宗教观,可以影响到很多地方。
说得很复杂,其实李忱自己都有些迷糊了,他没对这些道士提起,主要也是连他自己都对这目的很迷糊。
此外,全面模仿天主教之余,李忱还加上了一些限制。
第四百二十四章 维系帝国的方法
要维系一个帝国,尤其是一个庞大,种族和地形都很复杂得帝国。需要很多向心力,维持帝国不会崩溃。李忱心里有了一些约略得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但是总要试试看。
其中,道教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不说天主教,这个宗教得教廷太过于霸道。拿藏传佛教来说好了,当地那些什么可以转世得什么喇吧,法王,对于教徒得影响力太大了。连藏传佛教传入草原,都对蒙古人有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了,李忱希望,改革后的道教,这个真正兴起于中国,属于中国本地得宗教,可以真正的起到,维系帝国得责任。当然了,这是李忱一个很美好得想法,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不过,李忱在全面模仿天主教之余,还加上了一些限制。为什么要限制道教在历史上,可是造反过很多次得。还有,李忱不希望将来道教会发展到,地区得传教者,可以影响地方政务,甚至干涉国政,像西方得天主教那样。
所以他改革了礼拜仪式。不管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要上教堂。可是呢,伊斯兰人不用。也不是说他们都不上教堂。而是他们的教义,比天主教还要简单。
在21世纪,天主教也逐渐弱势下去,很多新一代都不太信仰了。可是,伊斯兰教还保持了一定得活力。不要说很多教派太过极端什么,很多信仰一般伊斯兰教的国家,国内得宗教气氛还是很热络。不管你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似乎教的影响无所不在。
甚至在这个年头,伊斯兰教也显露出了比基督教更强大得活力。李忱当年学过一些这方面得知识,好像是教的礼拜仪式比较简单。一本可兰经,加上随地定时得礼拜,就是教。这是他比天主教优势的地方。
天主教呢要上教堂的。对比之下,就是教比较简单。所以李忱在新改革的道教教义里面,也加入了这条。信徒最主要的,还是一本道经。
有了统一的、标准化的,比较白话的道经,加上一些识字的人,这本道经就可以负担起教人识字,传递汉文化得责任。不管在哪个偏远的地方,都可以传教。
听起来好像有点瞎。可是就李忱了解,现代社会就差不多是这各样子。很多隐密些的教派,就是一间房屋,一个长老解经什么。
仔细想想吧,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会有很多传教士热心到处传教。他们凭什么到处跑有商人背后支持,不然传教士凭什么四处乱窜,传教。商人为什么支持他们很简单,教士为了传教,不怕死先行。等那些土人信仰了天主教,商人就可以随后跟进了。
人种不同,语言不通,文化不了,交通不便,至少跟土人间,有一种可以交流得方式。嘿,我们都是信仰天主教得,你不要杀了自己教派得兄弟,更不能吃掉我们。,大概就这个意思。
对于那些土人都可以起到这种效果,那么同文同种得人,岂不更容易起到,我们有共通之处,都是一家人得感觉吗
甚至,李忱还把教那种,一天三次向圣城的方向膜拜得仪式,也学了起来,每天都这样来两次,早晚个一次,可以增加信仰。还有,李忱也把圣城的设定加入了道教的经典中,一个人一生,都要去圣城朝拜过一次。
天主教徒可没有这样,哪怕一辈子没到过罗马,也无所谓。嗯,你说天主教圣地是耶路撒冷无所谓了,反正到了现代,你听过天主教或是新教徒,一生中一定要去耶路撒冷朝拜一次,得说法吗
这算是一种变相得约束了。只要你信道教,就不怕你背离大唐。不然会害你一辈子都无法回到圣地一次,死了都不得安宁。至于圣城在哪里,当然是长安了,至于理由那更不重要,随便编就是了。
花了小半天时间,李忱大致了解了,新的道教内容。天色也晚了,李忱留了这些辛苦的道士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