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51(1 / 2)
族利益的门阀勋贵,是那些自顾自己权力是否能够更进一步的官吏,是那些披着人皮吸着人血嘴巴子上满口仁义道德的渣滓
只不过,他们是当权者,当权者掌握了舆论,他们叽歪啥,百姓就听啥,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对于商人的歧视。
说实话,绝大多数商人在一开始,都只不过希望能养家又或者富家,但是,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地位无疑是凌驾于商人阶层之上的,他们对于商人的盘剥与压榨是历史上实有的记载。这种社会背景自然干预和影响了商人阶层的行为。
外界因素的这种不利影响,使商人的心理总被不安全的预期干扰着。他们不知道凌驾于自己头上的那个官僚机构会做出什么样不利于自己经营的举动,这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行为调整。或许这种影响还不会马上使商人对诚信的遵守产生背离,但他们对于自己事业的前景已不乐观。
因而,我在渭南所要做的就是把商人的声誉提高,控制官吏和士大夫阶层对于商人过多的盘剥与压榨,使之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让整个社会认识到商人在国家因素当中的作用,进而加以影响国家对于工商的看法。
毕竟,人是趋利避害的,超越自身利益的道德操守不会永久地具有生命力。外界环境给行为主体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摧毁了对于诚信的巩固和维持。这是文化的力量无法挽救的。
所以,照我看来,仅仅是商人有诚信,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还不足以让他们信任社会和国家。
因为外界的因素同样在起作用,或者使人恪守自己的道德信仰,或者使人背离之。后世的商人,不同样也是官商结合不也同样是官商勾结什么xx矿难,xx群众攻击政府机构,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官商勾结的利益集团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后世某些人总说古代社会制度落后,法制不建全、官商勾结害苦民生在我这位优秀的,经历了后世和前世的穿越者看来,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之徒尔。
要让百姓讲诚信,商人讲诚信,首先一点,国家就得讲诚信,官吏也要讲诚信,上梁都不正,却偏偏要求下梁要正直起来,这看是不好笑的笑话,确又着实让人啼笑以对之。
我不敢说李叔叔看明白了这一点,至少他懂一个道理,那就是以身作则,以已度人,不然,哪有大唐帝国的今天同样李叔叔也看明白了一个道理,士大夫阶层如此落力地打压工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他们的集团利益,而非是为了大唐帝国今后的发展,要变革,那就变得狠一点,于是,李叔叔就这么干了。
第1073章 暗流
可怜的太子爷还蹲在位置上瞅着他爹继续咧嘴傻乐,嗯,这怪他不得,最主要就是这孩子还不熟悉政治斗争,不知道这一次的工商之士选拔良材的建议对于世家门阀来说绝对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些人不恨这位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太子爷才怪。
“朕拔工商有功于国之士,许其子孙参加科举,其一,选贤用能,为的是我大唐帝国之昌盛,不使良材没于市井,其二,就是想让天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我大唐用人为官,不拘一格”李叔叔站起了身,走下了龙榻,站到了中央,朗声发表了他对于太子李治奏本的看法和支持,这个时候,在场的诸位官吏都已经明白了,李叔叔业已下定了决定。
“陛下圣明”马周,这位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却因为偶遇上了李叔叔,胸藏济世之才的他受到了李叔叔的赏识,才得以成为大唐一代宰辅的他,自然是对李叔叔此举大加褒扬。
“曹操何以能为三国之雄主,何以猛将数不胜数,谋士如云,何也,正是因为魏武举贤用能而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方得人尽其才,众心稳固,进而使魏能强于吴蜀。臣觉得,拔良材于市井,并非是不可为之事,使工商之士知晓陛下之天恩,加以报效国家和朝庭,此举上善,故尔,微臣附太子殿下之议。”马周此言一出。代表着朝庭地一份重要力量站到了太子殿下这一边,紧接着,我家老爷子、李靖伯父朝庭重臣之中,顿时站出泰半。
不得不说,李叔叔此举,得到了工商人士的大力褒扬和赞诵。而长安数千商贾更是痛哭流涕者有之,给李叔叔立长生牌位者有之,还有的精明一些的,开始合伙出资,修缮长安附近乡村的道路桥梁,又或者是举办敬老院,又或者是增办幼学,反正这股风潮掀起之后的后果,着实是令朝庭括目相看。
同样,也让李叔叔为自己地英明决策而感到十分的高兴。又做对了一件大事,另位,赐太子李治钱千贯,很是勉励了一番。李治为此挺高兴地。至少李叔叔对他的态度是越来越好。说明,很是重视他这位太子殿下,毕竟,身为大唐皇帝,肯定会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有成绩,有思想,有远见,李治的表现,让他很是满意。
嗯。李叔叔依靠情谊和铁腕。暂时压制住了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势力集团的反对,下达了大唐皇帝令,宣布了这一项改革措施。一时间,大唐的军界震动,可谓是大地震。关陇集团原本就是大唐军界的支柱,而经过了这七八年的时间,人给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地在军界的力量已经受到了相当的削弱,可是现在,李靖伯父这一招,简直就是在掐灭他们用来对抗国家的最后一丝希望。
不过,李靖伯父可不在乎那些所谓地弹劾和攻讦,反正大唐军事学院毕业地一万余名学员如今也已是大唐军中的主要骨干力量,他们都是完全忠于大唐帝国,忠于人民的军队主心骨,不过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控制了大唐的边军和长安的十六卫,而地方上的折冲府,特别是关陇一带的折冲府,军事学院的毕业生目前为止,还很难从世家门阀的手里夺得控制权,最主要地就是,他们心中不甘不愿,不愿意就这么束手待毙。
这段时间以来,长安、整个关中河东地区地气氛有些太不寻常了,就有一些像是山雨欲风风满楼的那种感觉,虽然表面上风平浪尽得很,但问题是,底下的暗流,却实在是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摆在我面前地一厚叠的东西,实在是让我有些觉得心脏有些难以承受。
由于土地兼并问题,便得关陇世家和山东门阀世家占有了大量的田地,一开始,由于人多地少,使得之间的冲突容易产生,但是渐渐地,无田地的百姓们响应了政府的号召,要么去闯辽东,要去去开垦藤原道,要么就去南方流求,又或者是更南边寻找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