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调教初唐 > 分节阅读 597

分节阅读 59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为人之师,专研学问,反而更让自己觉得舒坦:人际关系,想着就头多疼上几分。”骆宾王说到了这儿,转脸冲我很是严肃地道:“要怪。都只能怪房二公子你诱骗骆某了。”

骆宾王此言一出。我与他不由得相视大笑了起来。说实话,凭骆宾王那孤傲地性格,实难以与那些勾心斗角地官吏相处,不过。他倒是一名相当优秀的教师。在学问的研究上。还有在教育上地耐心,是我见过的大唐人中。最具备教师才华的一位大才子。

--------

说不定,后世评论地唐初四杰中对于骆宾王地介绍将会除了诗人之外,还加上一个教育家的称号。嗯。至于本公子。说不定到了百十年后。已经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蹲一块吹牛打屁去了,至少这种普通用到耳朵起腻的唐初四杰、香港四天王、江南四才子一类地恶俗称号。咱不沾也罢。

“想想书院成立之初,咱们这些人,是让那些著名地大儒、学术大家牵着鼻子走,险些儿就顶不住了,可是到了如今,呵呵,这局面可就转了过来。那些个老夫子。反倒还是跟咱们学起如何授课,如何提高学生们学习地兴趣起来,这一点。怕是骆某觉得最得意的事儿。”骆宾王一脸眉飞色舞的,我也感慨地点了点头,是这个道理,当初那些老夫子虽然属于是外来人员,可毕竟在大唐文坛学浸淫了这么多年,文学底子厚,威望够高,他们的课是最受欢迎地,使得这些老夫子一个二个一脸得色,甚至有些老夫子还在私下里言语,认为本公子不过是自取其辱,掏钱来干亏本地买卖。

可是几个月之后,数学、医学、天文物理方面由抽象结合实际,采用互动模式教学以来,渐渐地,学生们越来越觉得,学习原来也能如此快活,如此地轻松,而且,自己的疑惑总能得到解答,比起老夫子们来,这些年轻地教师给他们的帮助更大,于是,本公子的学派学说渐渐地占到了上风。

正与骆宾王愉快地聊着书院地发展,还有各门学科之间地互补和互助性地当口,却看到闲云领着一位腰挎横刀地大内侍卫正匆匆向着这边奔来,“咦该不会又有啥事找我吧”我不由得下意识地脱口言道。

骆宾王眯着眼瞅了瞅,不由得笑了起来:“不找您,难道还找骆某不成看样子,又是陛下差人来唤你了。”

这时候,闲云远远地就唤了起来:“姐夫,陛下差人来找你,让你快些去宫里。”嗯难道出了什么事不成听到了闲云急促的声音,我不由得站起了身来,向骆

个罪,快步顺着水廊而迎过去:“怎么了,有什么事

“下官见过房大人,奉陛下令,请大人速速进宫议事。”这位随在闲云身后,衣衫尽湿,满头是汗的大内侍卫朝我抱拳行礼之后压低了声音道:“至于是什么事,下官确实不知。”我点了点头,旋及又想起了一事:“太子殿下可在”

这位大内侍卫点了点头:“太子殿下正与陛下在一块,今儿一大早,殿下就匆匆地赶来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大事,跟陛下聊了一早,随后,陛下就差下官来唤大人,下官原本赶到了渭南,一问才知道大人已然到了曲江书院,这才匆匆赶来。”

听了这话,我松了口气,李治没事就好,因为我瞅见了大内侍卫累成这样,还以为宫里边发生了什么大事,现在总算是知道这位可怜的侍卫竟然跑了两百来里路,可怜地,不过这也怪我不得,我总不能一路行来,撞上个人就说本公子要去哪去哪,别人不把我当神经病看才怪。

赶到了大内皇宫,而李叔叔正跟李治还有我父亲和高士廉高老大人、马周、长孙阴人等皆齐聚于栖凤阁内,李治正焦头烂额地应付着诸人的提问,怎么瞧都像是一帮子老先生正在考教李治的学识。

待李治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瞅见是我匆匆地步入了殿门,那表情,就跟见到了救命恩人一般,只差连滚带爬地窜过来,高呼主公救我了。

“微臣房俊,见过陛下,见过诸位老大人。”我也懒得理会李治,恭敬地朝着李叔叔和诸位老大人问安。“师尊您总算是来了,父皇,儿臣所知道的一切不过都是师尊偶然提起的一小部份而已,那些详细的情况,您还是直接问他最为合适。”李治很是殷切地把我拉坐他的身边,那样子,就差拿脚把我顶他跟前去当挡箭牌了。

李叔叔眼睛很亮,不止李叔叔,蹲在跟前的老大人们,看得出来,他们同样处于小宇宙爆发的边缘。“贤婿,你说这些东西,能让我大唐帝国的所有语音变得一致,统一全国的语言标准”李叔叔一把拽住了我,另一只手不停地戳着桌案上的一张纸,纸上,是昨天本公子胡乱写下来的几个声母和韵母。

--------

,边上,李治嘿嘿嘿地冲我不好意思地干笑,怪不得一早起来,就没了这家伙的身影,赶情这家伙是窜长安请功来了,可惜让李叔叔拉来了一票学识渊博的大唐著名学者围攻,这家伙也不过是人云亦云,没多少墨水摆显,到了最后不得不坦白师承于本公子。所以,李叔叔这才让人来唤我宫中相会。

“算是吧,其实这些也不过是小婿在看到了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之后,才有了一种近似的想法,既然这位许慎先生能将我华夏文字之字意统一,为何我大唐盛世不将全国的语音进行统一呢”本公子现如今可不像当初,做事之前,至少得想出一个理由,或者说是考虑该用什么来做借口。

比如这个东汉的说文解字,就是我借来思考校准全国语音的理由之一。这书奇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同样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几乎包含了华夏民族流传至汉时的所有文字,而且,其解释详尽,怕是后书的什么xx大字典都没法子比,要知道,这可是许慎,凭一已之力编撰而成的,学术界,更是流传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

如果能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汉语拼音,来对汉字进行拼读,让全大唐人都能使用相同的语言,可以想见,那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场景

第980章 唐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